天山文学奖的设立,是在2024年1月29日,马兴瑞书记参加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和新闻出版界联组讨论会上,新疆作协主席刘亮程以政协委员身份呼吁设立一项专门奖励新疆题材文学作品的奖项,以提升新疆多民族文学在全国的影响力。这个建议得到了自治区党委的高度重视,在自治区党委领导的高位推动下,正式设立天山文学奖,并完成首次颁奖工作,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山文学奖的设立,对于新疆文艺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推动新疆文学的发展,更体现了我们新疆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决心。
天山文学奖面向海内外,征集书写新疆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这样的奖项设立在全国是唯一的,它展示的是新疆向世界开放的辽阔胸怀。
二、铸冶精品佳作,立足高原勇攀高峰
首届天山文学奖的参评作品,集结了近十年的新疆题材优秀作品,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85部文学佳作。其中,近80部作品来自疆外作家,这充分展示了新疆文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经过严格评选,最终有5部作品获奖,5部作品获提名奖,同时授予“人民艺术家”王蒙“杰出贡献奖”。获奖作品中,阿拉提·阿斯木的《他人的篝火》通过翻译家的生活,讲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点滴温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和谐共处的美好社会;阿舍的《阿娜河畔》以兵团建设为背景,展现了边疆人民的奋斗与奉献,以真实的生活为素材,歌颂了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的《白水台》则聚焦哈萨克族牧民的生活变迁,体现了脱贫攻坚的时代主题,以优美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生活的魅力,也感受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新疆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更深刻反映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获奖诗人章德益在获奖感言里激动地说:“在文学的旷野里,新疆是我诗歌灵感初萌的地方,也是我诗歌最后落脚的地方,西北长风的粗犷落入我的诗行,奇骏的山水,带给我瑰丽的想象,对这片热土的深情凝望,融入我字句的偏旁”。获奖的已故作家周涛的授奖辞里写道:周涛是公认的“新边塞诗”领军人物,在新疆寄放一生携其军人的豪放,精耕细作。
新疆这片沃土,为天山文学奖应运而生提供了丰沃土壤,亦使其从伊始便肩负着非凡使命。这些优秀获奖作品也成了宣传“新疆是个好地方”的“文学推荐官”。
三、壮大文学“新”军,积极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学环境
天山文学奖的成功举办,对新疆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是激励了作家的创作热情。高额的奖金和广泛的影响力,让许多作家看到了自己的作品得到认可的可能性,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二是促进了多民族文学交流。天山文学奖面向国内外征集作品,鼓励多语种创作,并通过国家通用语言译本参评,这促进了各民族文学的交融与发展。这种开放性的设置,吸引了更多作家关注新疆题材,也为新疆文学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奠定了基础。三是提升了新疆文学的影响力。天山文学奖的出现,让新疆文学在全国文学版图中占据了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这一平台,新疆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以及各族人民的真实生活得以被更多人了解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