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贯彻落实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辛丑岁末,壬寅之初,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新疆摄影家协会主办,新疆青年摄影家协会承办的“我们的新时代”迎冬奥贺新春新疆青年摄影家协会摄影艺术作品展于1月28日至2月7日在新疆文联展厅展出。此次展览共征集到新疆青年摄影家协会246名会员的2400余幅摄影作品和85部视频作品。新疆众多青年摄影师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记录了属于这个新时代的光影万象。
《星光之下的坚守》孙洋
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新疆故事,将中华文化、地域表征和民族特色进行多维度地有机融合,探寻如何在视觉语言体系中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新疆摄影创作的重要课题。作为新疆摄影人,有责任、有义务“讲好新疆故事”,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与担当。青年摄影师们义不容辞地扛起新疆文艺宣传员、百姓故事传播员、本土风情讲解员的职责,用手中的镜头把握时代脉搏,用影像叙述大美新疆的旖旎风光,讲述老百姓看得懂、喜欢看、愿意看的民俗文化,让新疆故事更有“生气”、更接“地气”、更聚“人气”。
本次摄影艺术展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作品创作角度新,除了传统的风光、纪实、商业、野生动物等题材之外,还涌现出一批运用当代艺术语言表达的摄影作品。二是参展作者青年化,平均年龄只有30岁,体现出年轻摄影师们对新疆大地的热爱,对时代浪潮的追逐。摄影批评家约翰·沙考夫斯基将摄影的功能分为两类:一类是“镜子”的功能,另一类是“窗子”的功能。所谓镜子,可以说是摄影家通过摄影这种表达方式反观自身,而窗子则可以看成是通过摄影这种观看方式为人们了解世界建立了一个窗口。青年摄影师们正是用这一面面“镜”、一扇扇“窗”,带观展者走进不同的“时空”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语汇讲述“新时代”下新疆的发展变化,也让大家看到新疆摄影艺术事业生生不息的活力。
“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新疆摄影工作者不断从人民的生活中汲取力量,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深化拓展,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遵循。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青年摄影师们通过走进基层,深入百姓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发掘的创作素材用艺术的表现形式精彩呈现。
《朝晖》作者:戴超
“王震电文:‘十五团驻和阗萬不能调’一纸电文把这些老兵永远的留在这块土地上,从此沙海老兵们将青春奉献给了十四师昆玉市47团,将生命奉献给了兵团的建设。”这是作品《沙海老兵》的一段图注。这件作品是由4幅照片构成的组照,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为题材,采用纪实手法拍摄当年驻守47团300余名战士中唯一健在的沙海老兵杨世福。英雄的事迹祖国不会忘记,每年12月22日当地都要举行隆重的沙海老兵节。在新建的老兵纪念馆里,老兵杨世福默默地看着墙上那一位位战友照片,虽然老兵们相继故去,只留下排排轮椅,但兵团人战天斗地、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历久弥新。画面中倒影的号角似乎又一次在沙海吹响,在老兵坚定而炽热目光里,是胸前闪闪的红星。
《沙海老兵》作者:王继恩
作品《草原电影》,表现的是当地政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文化润疆”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开展的草原流动放映车项目。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的上,十几名牧民围坐在小小的电影放映车边,津津有味地观看着优秀国产影片。作品《迎亲》则是用妙趣横生的画面纪录了一对新人在娶亲过程中,娘家人“堵门”不再像过去讨要红包而是将收款二维码贴在玻璃门上供新郎扫码“支付”,两个小孩看着身后的大人们开心地笑着,他们可能并不清楚此刻正在经历的变迁,但他们将见证人民生活的日益美好。作品《我们结婚了》,表现的则是具有新疆少数民族特色的婚礼现场,作者大胆运用俯拍角度,将布满鲜艳花纹图案的手工地毯作为背景,展现出一对新人在伴娘姐妹团的簇拥下如同盛开花蕊的喜庆场面。
《草原电影》作者:杨瀚冰
摄影从一诞生就在关注着城市形态的变化与创新,无数摄影师们前赴后继、乐此不疲地纪录着城市发展变迁,城市也需要一种包含了精神思想的物质手段去记录,于是摄影便与城市形成了一种“互惠”关系。作品《喀什噶尔古城·高台民居》以新疆喀什市地标建筑群高台民居为创作背景,画面将水面作为前景,水边芳草萋萋,主体是一座喀什地域风格的水榭。作者崭新的视角打破了过去人们对高台民居“老旧拥挤”的刻板印象,曾经的古城喀什如今散发着现代都市的气息。《高铁新区》《六馆一心》《乌鲁木齐夜色》《夜色伊宁》等作品,作者运用不同角度、不同手法纪录下了新疆一个个和谐、文明、现代、开放的城市样貌。
《我们结婚了》杨坤
新疆作为全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区,最丰富的地貌资源为新疆摄影人提供了风光创作宝库。在本次展览的投稿作品中,数量最多的类别就是风光摄影。《冰封唐古拉》《生命之树》《点赞天池》《白鹭洲》《喀纳斯冬韵》《塔合曼湿地》《杏花春意闹山间》《青翠红山》《红山口》等一幅幅纪录新疆壮美自然风光的作品,无不诠释着作者对这片厚土的热爱。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24节气倒计时的画面中,有9个画面场景取自新疆,其中6个画面是由新疆青年摄影家协会会员拍摄。
此次影展是新疆青年摄影家协会成立后的首个展览,展出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新疆青年摄影家的创作活力、创作热情和艺术内涵。新疆青年摄影家协会的成立为新疆青年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搭建一个施展艺术才华、开展学习交流的平台,希望今后能够通过这个平台更多地服务、帮助、引导青年摄影人才,创作出一批贴近生活、吸引人、打动人的优秀作品,用情用力讲好新疆故事,用跟得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书写“文化润疆”新篇章。
《路延逃到镜子里》路延
组织撰稿: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
作者晏子,新疆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教师,新疆青年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供稿丨新疆摄影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