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联研讨电影《小马鞭》:用民俗影像讲好中国新疆故事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6-13

电影《小马鞭》为什么能获中国电影华表奖?影片中触动人心的新疆民俗呈现背后又有怎样深远的现实意义?6月13日下午,电影《小马鞭》研讨会在自治区文联召开,新疆民俗、影视领域的学者专家齐聚一堂,围绕电影中的民俗元素,以及民俗所承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像传承与拓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6月13日,电影《小马鞭》研讨会现场。高芳摄 

电影《小马鞭》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策划,天山电影制片厂创作拍摄,今年4月27日获得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少儿题材影片奖。影片以阿勒泰地区推行 “马术进校园” 为背景,讲述了哈萨克族小男孩昂萨尔渴望成为骑手,在众人帮助下最终圆梦的故事。“小马鞭” 作为独特民俗道具贯穿全片,在不同角色手中流转,象征着勇敢、友谊以及爱的传递与传承。该片不仅充满童真趣味,还展现了新疆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以及各族人民安定团结的幸福生活,在有形、有感、有效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研讨会上,导演夏普卡提·木拉提分享了创作历程。他表示,创作团队深入阿勒泰地区,与当地牧民和孩子朝夕相处,捕捉生活中的真实细节,力求原汁原味地展现新疆的民俗文化与地域特色。从哈萨克族传统的马术竞技,到牧民的日常生活习俗,再到孩子们之间纯真的友谊,都成为影片创作的灵感源泉。 

电影《小马鞭》剧照。资料图 

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朱贺琴指出,《小马鞭》对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呈现细致入微且生动鲜活。影片中,冬季赛马大会上骑手们精湛的骑术、绚丽的民族服饰,以及毡房内的传统装饰、饮食文化等元素,都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哈萨克族的生活场景之中。这些民俗元素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符号,更是连接各族人民情感的纽带,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独特魅力。 

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多里坤·阿米尔认为,《小马鞭》以儿童的视角切入,巧妙地将民俗文化融入到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中。通过昂萨尔对梦想的追逐,观众看到了马背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延续,感受到民俗文化对塑造青少年价值观的积极作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让影片在展现民俗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传递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于追梦的精神品质。 

此外,专家们还就电影如何进一步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像表达建言献策。他们提出,未来的影视创作应更加注重挖掘各民族民俗文化之间的共通性,以更加国际化的视角和电影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新疆故事,让更多优秀的民族题材影片走向世界舞台,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地址:乌鲁木齐市友好南路716号
传真:0991-4530421
邮编:830000
电话:0991-4515343
邮箱:xj_wyllyjs@163.com
联系我们文联简介| 版权所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ICP备19001568号-1